第29部分(第2/4 頁)
的也越來越近了,我內心也越來越激動,就像一個失散的孩子,忽然找到家的那種感覺。我馬上就能回到部隊,並見到兄弟們了。忽然,一個念頭在腦中一閃而過,使我渾身一激靈要是這幾個人是日軍呢?
對啊,要是我順著氣味過來找的這幾個人,是日本人怎麼辦?那不就是送上門去找死嗎?
並且如果是我方部隊士兵,那應該在我軍的行軍路線上才是,而我們的行軍路線上,有那麼多人死掉,怎麼會沒有屍臭味呢?我幸虧沒有冒然過去。
當我感覺到,我和那幾個人離得大概有幾十米遠時,我已經確定,那幾個人一定是日本人!因為日本那特有清酒味和米團味。和日本人作戰這麼長時間,當然也有繳獲過日軍戰利品,其中就是清酒,那種酒我知道他們是怎麼釀製的,反正和咱們中國酒味道非常不同。
這幾個一定是日軍的偵查兵,負責偵查中國部隊的位置和方向。而這種偵查兵,對一個部隊的威脅是非常巨大的,因為一旦掌握你具體的位置和行進方向,那就非常被動了,尤其是咱們的部隊,那時已經在野人山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遭受到了極大的消耗,別說打仗,幾乎走路都困難,很大一部分士兵,已經完全喪失作戰能力。要是部隊再被這幾個日本偵查兵發現的話,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我當時下定決心,要幹掉這幾個日本偵察兵,並且是一個不留的幹掉,但我知道以日軍的軍事素質客觀的說非常的高。我在陸軍軍校學習時,一個專門研究日軍的美國專家,就曾經告訴我們,日軍的軍事素質,不說其他方面,單說槍法,那就是非常了得。教官還告訴我們一個真實戰例。
那是抗戰初期,中國部隊一個營,在萊蕪古城子設伏,準備全殲日軍的一個小隊。等日軍一進包圍圈,營長鬍年筠馬上一聲哨響,200多支槍一起開火。強大的火力把日軍壓制在地上抬不起頭來。
整個戰鬥過程,日軍只有機會還擊了一槍。
此次戰鬥,我們在人數、火力、地形上都佔絕對優勢,並且全殲了日軍。日軍僅僅打了一槍。按說我們應該是大獲全勝。但就是日本鬼子的這僅有的一槍,就擊中了營長鬍年筠!
日軍的槍法咋就那麼準呢?這是有原因的。
日本有的作家叫五味川純平,他曾經是日本關東軍士兵就是九一八事變中,侵佔我國東北的那支日軍部隊在他的《虛構的大義》一書中披露:日軍平時在射擊訓練時,要求都極高:射擊300米處的伏靶(形狀就像是爬在地上的人頭和雙肩,完全仿照實際戰場場景)時,不僅要求5發子彈全部命中目標,還要求至少要有3發是集中在一個拳頭大的面積上。
這可不是訓練專門的狙擊手,而僅僅是一般士兵的射擊訓練,都嚴苛到這種程度。不過達到這種水平後,還不算合格,後面還有更難的。
我還清楚的記著,當時的美國教官,特別告訴我們說:“在實戰中,情況是複雜的,不可能像射擊場上那樣,能讓你有足夠的時間讓你舉槍、瞄準、扣動扳機,現實是瞬息萬變的,有時要求你必須要能在一秒鐘內,完成從掏槍、舉槍、到射擊的所有動作,如果你做不到,很可能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所以,要想自己的槍法真能用在實戰中,光是打靜止的靶子,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訓練在各種變化的情境中,快速反應,在運動和變化中,準確判定和擊中目標。在戰場上,真正用射殺活生生的人,和射擊比賽中的打靶,不是一回事。
日軍在射擊訓練中,就模擬了這種實戰場景,他們的射擊訓練,一般分成三個階段:
要求4秒以內擊中300米外,突然出現的靶子;
達標後,再把時間縮短到二秒裡,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
這也做到後,就戴上防毒面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