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人不可能都想明白自己的事,任何人都需要一種傾訴和指導。我首先認為佛法給了我這種指引,所以我有了幫助自己和眾生的勇氣與信心。佛法的智慧和力量的指導,被“個”人架成了傘,也是人生活的保護。因為思想正確了,情緒順暢了,行動的表達都會適合。個人的行動適合了你,適合了我,適合了他,保護了身心平衡的同時,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就適合大家的需要,就和諧了。傘是互為使用的,佛法與思想也是互動的,你有用的,同時也是別人有用的,那就是佛法好的開悟,因為每個人都會認可好。撐起的傘壞了,除非修好它,否則只有扔掉它,東西如此,更何況面對自己無用的思緒和思想。
發心願的開始,影響人的意識,用放下小我修道此心,修心與舒心皆為同源。
“人之熙熙,皆為利來;人之攘攘,皆為利往”,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在為功名利祿奔走,只是發端的願望、方式和收穫不同,我們自身的小我沒有理由要求他人對自己好,不強求別人的友誼、奉獻和愛,多用自己的寬厚仁慈和能力去獲得忠誠,用舒心法則的平和去獲得超然的處世態度,成為一個內心安詳、為眾人歡迎的人。
心印 七(12)
人無完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從心理學上研究,希望別人做人做事都好,是絕對的自私。人們通常習慣嚴格要求別人,堅決放任自己。心要裝得下你夢想的成就,你需要的人,也要藏得住你討厭的一切。孔子提出主動改變自己的最低要求:端正儀容、和顏悅色、語言溫和。世上的事,常因心情而變。心情好,事情就有緣向好的方面轉化;心情壞,事情也就有可能向壞的方面轉化。子張所謂“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尊重品德好、才能高的人是一種氣度;容納普通人,同情才能品德有欠缺的人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能夠得到眾生的尊重與愛戴。
你在信裡問:人真正的解放是人能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嗎?我想說:不管信不信佛的人都會說:“因果。”社會給了我們一個框架,規矩和法律又給了我們一個枷鎖,因此我們可以把人定為一個“因”(口為社會,人腦袋中間一橫,用枷鎖制約你的思想和言行)而存在的社會人。有了這個因,就會有個果。人總是要在口子裡生活,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只是存在於遵循社會的原則下的生活狀態。人沒有真正的解放,既然形成了有秩序的社會,那麼人必須服從社會所產生的規矩才可以。否則脫離了“枷鎖”和原則就變成了“囚”,那就是犯罪,就是結果。要被關進去的,就更談不上解放和自由。我們要適應這個社會所給我們的因,不要悲傷我們得到得少了,也不要幸運我們吃穿無憂的果。解放自己應該是在構架的規則和要求中,讓心習慣於平常,習慣於平淡。這個因果是不容易的,也是最難得的。
你每每的痛苦思想和圓滿的內心苦求,讓遙遠的我感覺到你的內心如此沉重。從你的名字上看你是一個正義感和道德觀很強的人。事物的正反兩性,是人為規定的,規定了一個正的,那另一個就是反的。如果這個社會最開始把你的正義感和道德觀定義為反的,那這個社會就變成了另外一種狀況,那時正的人同樣痛苦。世界上沒有好壞之分,把事物區分開來在於人的頭腦中立場和觀點的對立和選擇,以及意識形態的影響。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沉重帶給別人?我們沒有義務讓別人與我們同樣沉重。雖然你只是寫在信裡,但從你的名字不難看出,你控制不了你這種沉重不表現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你不自覺地讓周圍的人擔上壓力,壓力解除的最好辦法就是幹掉你或是用火山一樣的爆發淹沒你。
正視自己內心和思想的痛苦根源。讓自己多痛幾次,讓自己多哭幾次,讓心情好好地發洩,痛能夠清醒,淚能夠明目。沒有了痛,便沒有了知覺,沒了知覺人就麻木了,人麻木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