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部分(第4/5 頁)
的位置擺得極正,學會了內斂沉穩。雖然也為自己高中開心,更多的卻是自感依舊才疏學淺。
年輕一輩裡,他不及雲揚這等的才華;年長的一輩裡,他更沒有領略到岳父那般的韜光隱晦。如同魚兒剛剛遊進深海,崔遙迫不及待想要從更多的人身上汲取更多的東西。
陳如峻瞧著崔遙的成績突飛猛進,實則對他能春闈有名成竹在胸。晚間特意叫了崔遙到自己的書房說話,詢問他下一步有什麼打算。
在京中候缺,亦或暫時回到揚州,崔遙都曾想過,卻又隱隱覺得有些遺憾。這幾天他的心頭一直徘徊著另外的打算,只因尚未成型,還未及與妻子商議。
聽得岳父垂詢,崔遙定了定心,有些忐忑地說了自己的想法。
他並不想在此時候缺,等著去擔任一方州府縣衙的父母官。指上談兵,缺乏的是在市井百姓間真實的經歷。崔遙想趁著自己還年輕,要多積澱一些閱歷,往後為官一方時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對於何去何從,崔遙暫時想不到很好的地方,他想要先去拜會二位舅兄,然後一路遊學去歷山書院,在那裡安下心來再做幾年學問。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到了他真正覺得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再出仕為官。
第七百一十章 遊學
自打去歲與陳欣華經歷了那一程從淮州返家的生死之旅,崔遙其實對許多事情都轉變了看法,不再拘泥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也是在那個時候,他真正明白了岳丈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仁人之心,對岳丈有了新的認識。
無論是隱居淮州,還是身處閣老高位,陳如峻從未計較過個人得失,都是永遠將西霞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江陰叛亂的時刻,他的兩個兒子、他的大女兒都不曾獨善其身,每一個人都將生死置之度外,堅定地將自己與整個國家的榮辱綁在了一起。
崔遙慶幸那時自己選擇了與妻子共同進退,國難當頭之際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也是打那時起,崔遙不再將苦苦求取的功名當做唯一的出路,他想的更深遠的是,如何才會有能力如岳丈一般,做到那般的心底無私。
他想要多走一走,學一學,真正地瞭解民間疾苦,日後做好百姓的父母官。
崔遙與陳如峻交換著自己的意見,越說越是流利,也覺得自己的想法漸趨成熟。他想請陳如峻代自己斡旋,暫時在歷山書院棲身。
崔遙能說出這麼一番話,足見他經過了深思熟慮,眼界開闊了不少。陳如峻欣慰之餘,認真思考著他的打算。
歷山書院雖好,卻也只是四角合圍的方寸之地,有利也有弊。崔遙能有這般抱負,便該叫他置身在更廣袤的天地,才能更好地歷練自己。
想著高麗王李承浩前時曾有國書,期待兩國之間進一步交流,崇明帝亦曾拿到內閣來議,擬邀請高麗學子前來姑蘇遊學,陳如峻立時便有了主意。
他與崔遙說道:“歷山書院再有名氣,也不過是一家之長,算不得上上之策。再過些日子,高麗王會人前來遊學,你莫若同他們在一起,真正長些見識。”
當日內閣全體透過了這項提議,崇明帝有意從今科新中的舉子中挑一些人才佼佼之輩,與高麗學子們一起,先在翰林院學習一段時間,再遊歷整個西霞國內。
陳如峻的意思,崔遙能得這個機會,與更多的人在一起增長見識,強如窩在歷山書院百倍。他拈鬚對崔遙說道:“讀萬卷書,終歸不如行萬里路。依為父之見,你不若隨著他們走走,才算真正開闊了眼界。”
聞得屆時翰林院的幾位大學士也會一路相隨,若此行有益,大約還會從西霞奔赴康南,遊歷更多的名山大川,接觸更多的仁人智者。
機會如此難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