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兄弟分別(第2/3 頁)
這裡。
自從這裡種好以後,嶽正陽就是大撒把的掌櫃,基本上就沒有來過,現在和老支書兩個人進去看了一下,嶽正陽的內心還是很震撼的,因為這裡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這都是老支書一心一意給自己幫忙,是這裡的農民勤苦勞作。
看著那竹竿做的菜架子上一根根的黃瓜,一根秧子上成熟最起碼結了七八根,還有好幾個手指大小的小嫩瓜秧子。現在的黃瓜可不是後世那種黃瓜,現在是那種土黃瓜,掰開黃瓜,水分都是粘粘的,特別好吃,不像後事都是水嘰嘰的,一點都沒有黃瓜的味道。嶽正陽隨手摘了一根,也沒有洗,就這樣在衣服上擦了一下,直接就吃了起來。
看的老支書直翻白眼,他在這裡看那麼長時間,都沒有一個人來偷,沒有想到第一個吃這裡的黃瓜是嶽正陽。
“我說老支書,您這是什麼表情啊?,不至於吧,不就是吃根黃瓜嗎?”嶽正陽咬了一口黃瓜,嘴裡嚼著嘎嘣脆的黃瓜,完全沒有把老支書的心情當一回事。
“你還是想辦法把這些蔬菜都賣了吧,時間長了就長老了,那就不值錢了。”看著嶽正陽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老支書真替他著急,等黃瓜長老了,青菜白菜長黃了,就只能餵豬了,和路邊的豬草一樣不值錢了。
嶽正陽長蔬菜並不是為了掙錢,現在的蔬菜都是幾分錢一斤,對他來說掙不了多少錢。他一是為了給酒店提供蔬菜來源,多餘的才會賣到市場去。
說幹就幹,嶽正陽對老支書說“老支書,那你幫忙安排人把這些蔬菜都摘了吧,就堆放在這裡,我回頭就安排車過來把它拉走。”
說到摘菜,老支書立馬就回村裡叫人過來,他可是不想再睡這這邊了,蚊蟲太多,咬的他身上都是包,他不好意思在嶽正陽面前說。摘菜就安排婦女就可以了,老支書還不會把村裡的主要勞力放在這裡。因為這個時候正是收小麥的時候,村裡人手也是緊張的,忙到半夜都是常有的事。
這時農民的口糧標準是三百六十斤,叫做“夠不夠三百六”。這三百六是指皮糧來說的。就是皮糧,真正到手的也沒有三百六十斤。農民分的地瓜是四斤頂去一斤糧,土豆是六斤頂去一斤糧。
很多人家分的糧食沒多少日子就吃光了,所以有的只能靠挖野菜度日。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到地裡挖“大腦蹦”、上山摘“刺榆葉”。地裡的“灰菜”、“白蒿”也是人們常吃的。做玉米粥時,常常加點蘿蔔絲酸菜葉。
每人每年能分到七到九尺布票,布的價格是一尺角錢。人們穿的衣服大多都是打補丁的,過年能做件衣服就不錯了。衣服的顏色是灰的藍的黃的居多。所以過年的時候也很少有買新衣服的,就算買一件都是兄弟們接班穿,就是老大穿不上了,老二穿……
這時沒有什麼內衣,能有件襯衣的人不多,有的人,用破布擯成一件兜兜。更多的人冬天都是穿空殼的棉衣,勞動時汗水滲透,又涼又硬,難受的很。有些家,是破炕蓆上,幾個人蓋一條被。冬天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棉鞋,也沒有襪子,只是赤腳穿一雙解放鞋。
過年時,每人能分大米白麵各二到四斤;魚一到二斤;火柴一二包;有時還給一二斤白糖。這些當然不是白給的,要花錢到供銷社去領的。很多人家,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包上一頓餃子。
要說這個時期糧食最健康,都是有機糧食,因為沒有化肥,沒有農藥,也沒有新品種,糧食產量很抵。種的小麥一般畝產是四百斤左右,最多也不超過五百斤。
收完小麥就要曬乾,去掉泥草雜質,然後交公糧數。一般年產量是十萬斤左右,交公糧的數量在一到二萬斤之間。公糧是必須要交的,國家收公糧每斤給的錢,不過,農民交的公糧是要扣除水分的,一般扣百分之十三,也就是,交一百斤小麥,實際就等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