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劇組(第3/3 頁)
立項,都得是幾大製片廠。
內地當年有十大電影製片廠,有一些到現在混得都還不錯。
比如上海電影製片廠,以及京城電影製片廠,背靠著大城市,又是文化樞紐,所以改制之後,發展都還行。
但有一些製片廠,經營上就有些困難了。
比如峨眉電影製片廠,簡稱“峨影廠”,珠江電影製片廠,簡稱“珠影廠”,還有到現在幾乎都已經銷聲匿跡了。
同樣淪為相似命運的,還有廣西電影製片廠,和山西電影製片,以及湖南的瀟湘電影製片廠,都已經徹底沉淪在歷史的長河裡,再也尋不到蹤跡。
剩下的八一廠、西影廠、以及長影廠,目前都屬於奄奄一息的狀態。
歷史上都曾經輝煌過,但是發展後繼乏力,可能是制度的問題,也可能是經濟的問題,總而言之,都沒落了。
直到後來,大概是 20世紀 90年代中後期,隨著政策的逐漸開放,才誕生了華宜兄弟、京城新畫面,以及博吶電影,這一批的民營電影公司。
民營電影剛起步階段很艱難,國內的院線還都是大鍋飯模式,沒有什麼先進的播放裝置,大部分人也沒有買電影票,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
再加上 VCD和 DVD的發展,以及盜版燒錄光碟技術的不斷迭代,能在家低成本的看,何必非得花那份冤枉錢。
說到盜版,就離不開港島黑幫的產業轉型,那是另一個故事,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說。
電影公司投資拍電影是要賺錢的,搞投資要求投資收益只是正常的訴求,不賺錢的買賣肯定沒人幹。
國內放映市場不成熟,就只能把目光投向國外市場,投向那些先發國家。
錢和資源可能比較緊張,但咱們確確實實也是能拍出片子來的,而且其中還不乏非常優秀的作品。
比如《紅高粱》,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影作品。
陳果富要做的,或者說哥倫比亞要做的,就是進行新市場的開拓。
當年的製片成本低,比如說《英雄》和《臥虎藏龍》,換算成美元的話,成本分別是三千萬和一千七百萬。
但是全球票房,分別來到了 1.8億和 2億,怎麼看都是賺錢的買賣。
更何況,當時內地就已經有十多億人口,經濟上可能還不夠發達,但是市場潛力確實十足。
對於老牌的電影製片廠而言,與其相互之間鬥得你死我活,不如開拓新市場,這樣大家都有肉吃,有酒喝。
而當時作為哥倫比亞方面的負責人,陳果富打交道最多的民營電影公司,就是華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