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4/4 頁)
求我們快去調解,一聽說和群眾因為收提留起了衝突,我們立馬趕到現場,待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後。我說;“大家靜一靜,今天是責任書上規定交提留的日子,我們不能因為看不慣某些人的做派行為,就拒絕交提留,大家都是鄉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何必呢?散了吧,從現在起,大家把應繳的提留送到大隊部去吧。”言簡意賅,簡單明瞭,眼看著一場電閃雷鳴般的暴風驟雨,既刻間煙消雲散。事後,在對這件事進行反思時我捫心自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相同的一件事,會有不同的兩種結果?是不是我特別有能耐,不是,絕對不是。論氣力哪位副村長比我要大,論資歷比我要老,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時,隔壁娭毑的一句話終於提醒了夢中人,她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我們以心換心,真誠待人,又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好的呢?”哦。我幡然醒悟,原來“誠信”在工作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啊。於是,誠信也就成為我日後工作中的座右銘。
人生最美好的歲月莫過於此。七八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三農問題終於有了答案。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其時,廣大農民兄弟在自己的田地裡無憂無慮的勞動著,幸福的歌唱著,他們暢想著未來,憧憬著美好的明天。
那一年,我們家也分得了十一畝田,外加一畝八分地;那一夜,我失眠了,眼看著一直以來賴以生存的集體就土崩瓦解了,集體財產也被撤零分掉了,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真不是滋味;那一刻,我彷徨無助,心想這是怎麼啦,習慣了人民公社那一套的人們心有不甘,有的人在哪裡跳起腳罵娘,“出鬼了,出鬼了”,有的人默然無語,似乎在算計著什麼,而更多的人則欣然接受,分就分吧誰也不會比誰差。就這樣一個以集體經濟為藍本,以計劃經濟為依託,以大食堂為目的的共同體不復存在了,代之而來的是個體經營為架構,以市場經濟為支撐,以共同富裕為終極目標的新農村出現了。政策對了路,農民有奔頭。
由於我們村地處偏遠地方。經濟基礎薄弱,搞集體時每個工日只有快把錢,一個勞動力一年到頭也就是二三百元的收入,物資高度匱乏,計劃經濟也就有了市場。什麼糧票。肉票、糖票、布票也就應運而生。總之什麼物資要計劃供應時,就是哪項物資稀少的時候。時至今日,每每想起哪些往事,便不禁啞然失笑,在那樣的環境裡,人們盡然還是那樣坦然自若,物資少點就少點唄,無所欲無所求,農民兄弟的思想單純得就像一張白紙。
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戶是一個創舉,是一項惠及千百萬家庭的惠民工程。從那時開始我們都在自己的田地裡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想法播種和耕耘,記得那年芋麻的價格由二元一斤飆升到六元一斤,家家戶戶都爭搶著種芋麻,有些農戶甚至把快要收穫的青苗都砍了搶種芋麻,結果由於芋麻從播種到收穫需要較長的時間,一般要二年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再加上賣買雙方都在質量上打主意,買方上門搶購,根本不等芋麻曬乾,就急著打包,賣方也就求之不得,既然有人要,就乾脆連皮也不刮乾淨,就碼在一起讓他晾乾。更有甚者,我就親眼看到有那些內部有點關係的商宦為了讓芋麻增加重量,居然把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