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五十三章 工作量超過開發量(第1/2 頁)
“事後我們梳理情況,發現最早機房的確是雙路供電,但是在一次機房改造的時候,因為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好,導致一條線路的零線無法聯接,為了解決供電的問題,便將另一條線路的零線與之共用。”
“而這個方案當時電工口頭上報,得到批准,但只是作為臨時性的方案被批准,可因為沒有留下任何檔案,也沒有任何督促、終止、改進措施,讓臨時性方案就變成了半永久性方案,而圖紙依舊沿用舊有圖紙,後來的維護人員接手機房運維後,又沒有認真履行定期複查,測試和演練等應有的技術方案,導致這個問題一直被隱瞞了下來,成了生產中的定時炸彈。”
“直到我們四葉草集團的iso小組進駐藍天陽光集團,幫助他們一項一項梳理制度,規劃流程,重備資料,落實責任後,才將諸多的問題都給暴露了出來。”
“當時的情況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我們前後梳理出不符合質量體系要求的地方,制度缺失的六十多處,人員配置缺失的七十多處,責任落實不到位的七十多處,資料,方案不齊備的無計其數,測試驗證工作流基本不存在,事前,事中,事後抽檢,複查,總結基本不存在,應急預案基本不存在,或者說即便存在也沒法執行。”
“企業存在這種情況,出事兒不奇怪,不出事兒反倒是因為員工們的自覺性太高,用自身能動力彌補了制度和管理的不足了。”
“比如我剛剛舉例的那個機房潛在故障的問題,其實只要在從立項到驗收,以及之後的定期複檢和應急演練,十幾個環節上任何一個環節,進行了嚴控把關,這個問題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恰恰是因為人浮於事,一共制定出的十幾個環節,每一個都形同虛設,這才導致了故障潛伏了下來。”
“這就絕對是管理的問題了。”周至誠懇地說道:“我不知道基地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如果有,那就絕對應該警惕,不管是不是要引進iso體系,都應該從決心,資源,流程,監督,責任五個方面,將現代化的管理體系給建立起來。”
“決心其實好下。”李維剛和張偉超對視了一眼:“前幾年兩次出事兒,基地上下一心,大家自覺加班加點,防查檢控,最近連續兩次發射成功,不能說和大家的努力沒有關係。”
“但是實話實說,方法上不太科學。”張偉超說道:“許多同志都是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我們也擔心這勁頭一鬆,又會出問題。”
“這就是我說的第二點,資源問題了。”周至說道:“其實這個問題,和思路也是密切相關的。”
“長期以來,我們的企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重生產,輕管理,重視工人的勞動,卻輕視管理層的勞動,甚至將管理等同於剝削,壓榨,將之推到勞動的對立面去了。”
“這也就導致了在引入許多有效的,必要的管理措施的時候,往往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其實我認為,對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兩大有效措施,其一是科技,其二就是管理。”周至說道:“因此要是將科學技術稱為第一生產力的話,科學管理,就該是第二生產力。”
“加大對企業的科技投入,現在已經為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然而加大對企業的管理投入,別說被管理者,往往就是管理者本身,都捨不得投入,或者說認為過得去就行了,不值得像科技那樣精益求精。”
李維剛和張偉超心中都是一凜,周至說的最後這句,何嘗不是他們心裡的想法。
“其實我想說的是,科技投入和管理投入,兩者對企業都十分的重要。”周至說道:“如果說哪方面對企業來說已經形成了短板,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那就要趕緊調整最佳化,將之彌補起來。”
“比如剛剛你們說的同志們已經為了加強質量管理而長期超負荷工作,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