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風的記憶(第4/5 頁)
的,屬於不可逆的。
所以在夏秋季,只要無風,都會感到悶熱,事實上水底下的魚群更難受,因為氣溫越高,水溫越高,溶解氧就越低,魚的活性就越差,自然攝食慾望就越差。
所以,夏秋季想要有漁獲,想要有好漁獲,要麼等水溫降下來,也就是傍晚、夜間出釣,要麼就得等有風,而且風力還不能太小。
因為颳風能增加空氣和水面的氧氣交換頻率,進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比例,魚群的攝食慾望和活性才能有效提高。
冬春季選擇釣位時,必須要注意風從水中還是從岸上刮來的風。冬春季,同樣是因為地球黃道的原因,我國大部分割槽域,颳風時都是以西風、北風、西北風為主。
西風、北風、西北風的主要特徵就是空氣乾冷,所以,當風是從水面刮向岸邊時,乾冷的冷空氣會裹挾著水中的水分子,導致水面急劇降溫,而相對較暖的水底,也會因為水面溫度驟降,導致降溫,因為降溫,水底的魚群自然不會有活性進食。
凡是,如果風是從岸邊吹向水面,雖然,也會導致水溫下降,但是,近岸較近的區域,水溫反而不會那麼低,還會因為颳風導致水中溶解氧比例增加,打窩之後,很快就可以發窩了。
釣魚和颳風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如果孤立地看待風向、風力,對釣魚的具體影響,其實很難用一兩句話來總結。
但是,結合溼度、氣壓等綜合因素考量進去,就會發現,其實不管哪個季節,只要颳風,都是適合釣魚的,只不過冬春季風大則太冷,夏秋季颳風風小或者無風壓根就不適合釣魚,反而比較簡單,畢竟水溫上升也好,溫度下降也好,都是大環境趨勢。
對魚群來說,只要適應了水溫的變化,如果沒有進入到生理休眠期,理論上都應該是水中的溶解氧越充沛,水中的魚群,活性越足,攝食慾望就越強烈,魚口自然也就更好。
對釣魚人來說,風大、風向,其實都是實戰時的技巧,只要實戰中參照一下以上兩個規律,再結合地域的實際情況,在實戰時,就會發現,不管什麼季節,什麼風向,找對了竅門,都是適合釣魚的。
米雲只是簡單科普一下,颳風下雨對釣魚沒有大的影響,只是挑戰實力和眼力勁,因為根本就看不好魚漂,水浪波濤洶湧,水面起伏不平,魚漂擺動頻繁,分不清是魚咬鉤還是風浪擺動的影響。實話實說米雲寒冬臘月釣魚的次數不多,近幾年過年期間有釣過幾次魚,那也是因為現在的氣候變暖,全球氣候都變暖了,現在的冬天只要出太陽,溫度和春秋氣溫差別不大,所以可以去釣魚,小時候寒冬臘月去釣魚主要是嘴饞,想吃魚了,一般又沒多少錢能買魚,買魚買肉都是過年過節才能吃的,就和雞蛋一樣寶貴,過生日才能吃上一個水煮雞蛋,年三十除夕夜能吃上茶葉蛋。
米雲記憶中還在河堤上還玩過彩色風箏,材料都是自己製作的,可惜就是天公不作美,沒有飛起來,記憶中的風箏是彩色的,尾巴有兩個長條,風箏身體部分用的是樹枝,風箏線用的釣魚線和農村專用墨草帽的線,那時候飛不起來,不知道是不是材料不平衡,還是技術不行,重在參與過,也就那麼一兩次,看到別人放風箏,就忍不住效仿,做出來了,放不上天空,只能飛出去五米高空就會掉落下來,還跑的滿頭大汗,有風也不起作用。
颳風的場景太多,尤其逆風而行,衣服都會吹的鼓鼓的,尤其在村裡周邊的河堤上行走,風特別大,碰到風雨天氣,傘都打不開,以前質量再好的雨傘都會給你刮成降落傘模樣,冬天走親戚遇到風也是最難受的,本來就天寒地凍,風颳起來,臉瓜子疼的厲害,像刀割一樣,第一個村子的十三年間,每年都會去湖北那邊走親戚,看望爺爺奶奶和大伯姑媽他們,就和上下學一樣,風雨無阻,風雨兼程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