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行為引導作用更大,因為,它所觸及的是一個人“為什麼而活著”的問題。可以講,沒信仰教育作為支撐,志向教育很可能朝功利化方向發展而誤入歧途。只有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信仰,再結合志向教育進行教導,孩子才能端正前進方向。
為什麼信仰會缺失呢?在我看來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長期以來人們對信仰的誤解而造成的。提到信仰,人們往往會將其與宗教聯絡。這也難怪,因為信仰涉及到的是一個人的終極價值的問題,所以,容易是超越今生的,是永恆的。而這恰好與宗教的超越今生,著眼於前世今生、甚至永世相對應,這樣,就會使得人們把信仰與輪迴結合起來,就把信仰看成宗教了、甚至被與迷信相聯絡。事實上,信仰並不僅僅限於宗教信仰,更不能等同於迷信。長期以來,由於人們的誤解、包括對宗教的誤解使得我們的信仰越來越缺失。信仰應該定位為人對終極價值的永恆追求。這個終極價值不一定是前世今生的輪迴,更不一定與鬼神相對應。關鍵在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終極價值來追求。選擇了前世今生輪迴,今生無法達到的生存憧憬狀態就透過善行來修行寄託於死後到達另一個極樂世界,這就是宗教信仰,而如果僅僅為達到另一個極樂世界,就不顧是非善惡,危害人類、危害社會,那便是邪教;如果選擇了鬼神,無是非觀、科學觀,那便是迷信。選擇了真理、選擇了善良顯然就不能等同於宗教信仰。
毋庸置疑的是,只要是選擇的信仰不是為自己謀私利、危害人類、危害社會的其行為必定是善的,即便是宗教雖然我們常說是人類的精神鴉片,但我們也無法否認正統宗教對人的行為引導向善、約束惡行的作用。信仰正統宗教的人心裡面必定都會對自己危害人類、危害社會的行徑有所畏懼,因為所有正統宗教教義裡面都明確指出了現世危害社會的行為,必然會受到處罰,甚至幾世不得輪迴,人們一旦建立起了這種信仰,必然在行為表現上符合人類利益。而我們現在所缺的恰恰就是人們對於真善美像宗教信徒對宗教一樣的信仰。在物慾橫流的時代,缺乏終極信仰,人們的價值觀念就會朝金錢至上、私利至上的方向發展,甚至扭曲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地步。
正如王蒙先生在曾對青少年中出現“信仰危機”的現象講過一段話,“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佔有關係調整了,帶來許多誘惑,社會固有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受到挑戰。比如,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被肆意張揚的個人至上論調質疑,一直推崇的勤儉節約美德正在接受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挑戰,婚姻和睦的基礎遭受新式生活觀念的衝擊,等等。究竟如何理解觀念領域產生的困惑?當務之急,需要激濁揚清,明晰主流價值的追求和價值的判定。不解決這個問題,必然導致青少年的信仰危機,使社會未來的發展產生危機,和諧社會的構建無從談起……”
對於我們的孩子而言,如果缺乏信仰教育,就會導致缺乏終極價值觀的引導,在這樣的時代就更容易受到汙染,導致價值觀扭曲。可以講,離開信仰教育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很難實現目標。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厭惡讀書、為什麼越來越背離道德規範,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在於,孩子是無所畏懼的、或是無所謂的,缺乏信仰教育的支撐,孩子就不會轉變為這個事情一定要做、要這樣做,這個事情一定不能做的層面,而往往停留在別人告訴我要怎麼做的層面,行不成自己的信念,所以,是一種被動學習,而缺乏信念的支撐就容易受到外界誘惑。信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解決一個人活著究竟為什麼,未來將到哪裡去兩的問題。人只有回答清楚了這個問題,才會產生一生的終極價值觀念,從而對其行為產生明確的價值引導,使得個人的行為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甚至是可以超越一切障礙,為之不斷努力的自覺行為。我們現階段的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就是往往回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