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高階定製(第2/6 頁)
,由一席鑲上金邊的白色薄紗披風和一件香檳金色長裙組成。複雜的織造工藝、華麗繁複的花紋、看上去就極為昂貴的絲綢與流蘇質地,還有明顯是由手工縫製的不規則亮片,都淋漓盡致地展示出它那絕對不會少於五百工時的打磨時間。
作為男性的韓易不清楚高階定製的概念,但徐憶如對此可並不陌生。
法語Haute Couture,直譯過來,便是高階定製服裝之意。雖然這一概念肇始於巴黎,一直以來也被稱為法國當代文化的瑰寶,但事實上,第一位向時尚界引入定製時裝概念的,是來自英國的女裝設計師,查爾斯-弗雷德裡克-沃斯。
1858年,沃斯在巴黎創立了第一家高階定製工作室,專門為歐洲大陸的上流階層提供服裝服務。“時尚設計師”一詞,就是沃斯的發明,為本來樸實無華的服裝製造行業,套上了一層藝術的光環。
1868年,在野蠻生長了十年後,巴黎遍地開花的高階時裝屋聯合起來,成立了法國高階時裝公會,為高階定製行業制定統一標準。1921年,時裝保護協會成立,旨在保護高階定製時裝為頂級人群創造的服裝藝術不被剽竊抄襲。每一件定製時裝出爐後,都會由模特穿上拍照註冊,以留下版權保護的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高階時尚行業蓬勃發展,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了法國對全世界最強勢的文化輸出產品之一。坐落於巴黎的法國高階時裝公會,牢牢把控著對高階時尚的定義權。公會規定,任何一個時尚品牌都可以為客戶定製成衣,即“Couture”,但如果一個品牌的定製服裝線想要被認定為是“Haute Couture”,則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設計必須為私人客戶獨家定製,試衣次數要在一次以上。
2,必須在巴黎有一間僱傭至少十五位全職員工的Atelier,即手工工作室。
3,春夏季和秋冬季,必須向巴黎媒體展示至少三十五件定製時裝,日裝與晚裝都包含在內。
由於嚴苛的條件限制,全世界範圍內的奢侈品牌如砂礫般不可計數,但被賦予Grand Couturiers,即大時裝師頭銜,能正式使用高階定製稱號的,只有區區十六家而已。包括法國本土品牌香奈兒、克里斯蒂安-迪奧、亞歷山大-沃捷、馬吉拉、紀梵希、讓-保羅-高緹耶,還有在巴黎設有工作室的異國品牌,比如來自義大利的詹巴蒂斯塔-瓦利和艾爾薩-斯基亞帕雷利。
除了十六個正式會員外,法國高階時裝公會還會邀請他們認為有潛力的服裝品牌成為客座會員。如果客座會員連續四個時裝季被邀請參加法國高定時裝週,就有機會晉升為正式會員。像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頗受歡迎的黎巴嫩品牌祖海-慕拉,就正在為獲得正式會員的身份而努力著。
客座會員不能使用Haute Couture的標識,只能稱自己是Couture,沒人敢自己隨意修改。誰要是有僭越之舉,只會成為整個時尚工業的笑柄。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為了進一步擴充自身的影響力,公會還吸納了八家在巴黎城之外設有高階時裝工作室的品牌,包括北非Tunisia的阿萊婭、黎巴嫩的艾利-薩博,還有義大利的華倫天奴、阿瑪尼、芬迪和範思哲,作為公會的國際會員,又稱通訊會員或者準會員。
但歸根究底,在排外的法國時尚界,這些品牌都難以得到真正的認可。要知道,公會的眼高於頂可不光是針對於外國品牌。2013年,紀梵希就因為沒有達到稽核標準,被踢出正式會員隊伍,引發軒然大波。
真正能數十年如一日坐穩高定席位的品牌,迪奧算一個、巴爾曼算一個,香奈兒算一個。
而在這其中,香奈兒又是當之無愧的頭號玩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