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第1/2 頁)
前蘇聯科幻作家甘梭夫斯基在《海港之魔》中,更超越海洋生物學知識,描寫了一種集體生命式的海怪:一個蘇聯人來到某熱帶海港,聽那裡的法國人講海怪的故事。那種海怪由一種細小的海洋動物組成。當它們絞合到一起時,形成龐大而完整的身軀,吸血的管子,連鯊魚也不是對手。
讓我們把視線投向科幻影視吧。在那裡,深海題材也是不勝列舉。1977年,第十部007系列電影《the spy who loved 》(直譯《愛我的間諜》。通常意譯為《007大破海底城》)與觀眾見面。風流的紳士間諜詹姆斯邦德在上天入地之後,這一次打入了海底,與世外狂人卡爾史登堡較量。史登堡是世界航運巨頭。但他志不在錢,而在於&ldo;改變歷史&rdo;。他痛恨人類社會,認為它腐敗骯髒,最後必然崩潰。同時,這個怪人卻深愛大海。兩個念頭結合起來,促使他決心推動他認為必然會發生的歷史程序,那就是毀滅陸地上的人類,在大洋深處建立人類新世界。
史登堡第一次見到邦德時,便講出一句經典臺詞:地球表面還有十分之七沒有被探索,人類卻想著去探索太空。當然,這百分之七十便指的是海底。史登堡建立了巨大的海底城。那是一個可以升降的懸浮建築。片中另一個重要道具便是核潛艇。核潛艇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單件武器。每艘核潛艇上擁有的核飛彈合計威力足可以毀滅一個中型國家。單單如此還不足以形成威攝。核潛艇的制勝法寶,還在於它長年遊潛海下,不可捉摸。影片裡,史登堡找到兩個義大利科學家,研製出了跟蹤核潛艇的儀器。並且,他還能在海面上透過遙控,令核潛艇失去能量與通訊能力,不得不浮出水面被其俘虜。史登堡連續俘獲英蘇核潛艇各一艘,換上自己的部下,準備向紐約和莫斯科各射一枚飛彈,引發世界大戰。關鍵時刻,邦德破解了作業系統,讓兩艘核潛艇自毀。英國海軍則用魚雷擊沉了&ldo;海底城&rdo;。
拍攝於八十年代末期,曾獲奧斯卡&ldo;最佳視覺獎&rdo;的科幻電影《深淵》(the abyss)也是深海題材的佳作。單是影片的名字便能體現深海題材的魅力。美國海軍核潛艇&ldo;蒙大拿&rdo;號航行在加勒比海域時突然失事。失事海域附近只有石油勘測船&ldo;探險者&rdo;號。美國軍方緊急請求&ldo;探險者&rdo;號搭救核潛艇,並派特種兵科菲中尉帶領搶救隊一起前往。探險者號有一個利器‐‐&ldo;深海之心&rdo;鑽臺。它專門用於水下勘測。利用&ldo;深海之心&rdo;號,人們潛入水下找到了潛艇。而出事地點周圍,一些神秘莫測的東西圍繞著他們。頭腦&ldo;一根筋&rdo;的科菲中尉認定這是蘇聯人在搞破壞,並且判斷這裡還潛伏著蘇聯特工部隊。而工頭巴默和女科學家琳賽則認為沒這麼簡單。
關鍵時刻,海面上暴風驟起,&ldo;探險者&rdo;號無法堅持,只好離開,把&ldo;深海之心&rdo;留在海底深淵旁邊。在通訊中斷的情況下,科菲越發偏執。他從&ldo;蒙大拿&rdo;號上拆下核飛彈,準備和想像中的蘇聯特工大打一場。阻止他胡亂行事的巴默與琳賽等人都被他視為敵人。在幾百米厚的海水的壓力下,科菲與巴默等人在深海下追逐,打鬥,最後,科菲連同核彈頭葬身於深淵,而一直徘徊在他們周圍的外星人也終於露了面。
影片雖然涉及到外星人,但天外來客們的戲份很少,大部分情節都圍繞著人類在深海中的衝突展開。這部影片突出體現了深海題材的魅力‐‐環境惡劣、狹小,與世隔絕,更又有神秘力量環飼左右。在驚險電影裡,公路追車屢見不鮮,水上飛艇也偶有所見。但在《深淵》裡,大家還能見到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