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3 頁)
四、鄭文光的《戰神的後裔》
故事大綱:
這是一個極具現實主義風格的宇航故事。未來時代,人類已經在火星上移民。但等待著他們的是艱難困苦,而不是鮮花和掌聲。小說結尾處,一個太空人失事,飛入太空,成為火星的&ldo;第三顆衛星&rdo;。由於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神(瑪爾斯),於是,他的遺體便被稱為&ldo;戰神的後裔&rdo;,供後人憑弔。
推薦理由:
鄭文光以《飛向人馬座》而留於中國科幻史冊。但以筆者所見,《戰神的後裔》是他藝術水平的最高代表。只不過這部小說發表不久,中國科幻便迎來了一次低潮。它的影響力無從開發。身為天文學家和科幻作家裡文筆最佳的幾個人之一,鄭文光這部作品無論科學上還是藝術上都很豐滿,值得搬上銀幕。
五、葉永烈《腐蝕》
故事大綱:
一顆衛星墜毀於中國西部沙漠,從太空中染上了強烈的腐蝕性細菌。科學家們既要面對自然界的腐蝕,又要面對科學界腐敗現象的腐蝕。
推薦理由:
這是一部中國版的《死城》。但由於它直面了科學界內部的腐敗風氣,所以擁有超越時代的保留價值。到今天,科學中的利益成份越來越多,《腐蝕》更可以作為某種警世片搬上銀幕。當然,今年的社會背景遠不同於二十年前。要作一定的改編才行。
六、楊道永《與烈日擦肩而過》
故事大綱:
在一個太陽黑子活動高峰年,各國都停止深空探測的時候,一艘中國飛船冒險出發,試圖搶先登陸火星。途中被隕石毀損。太空人們生存的唯一希望,是降落在一個&ldo;掠日彗星&rdo;上,被它帶到地球附近。而這顆彗星的軌道離太陽極近,最近處,竟然從太陽冕中直穿過去……
推薦理由:
儘管環境被設定得如此極端,但原著作者完全處理好了技術細節,使得人類與&ldo;烈日擦肩而過&rdo;變得真實可信。&ldo;神舟號&rdo;載著楊利偉上天后,便有人撰寫文章,研究中國科幻搭乘這艘飛船&ldo;升空&rdo;的可能性。筆者也同意這個觀點。但那需要一部技術、情節、情感俱佳的作品,而不能是一個應景之作。
七、劉慈欣《地火》
故事大綱:
一個名叫劉欣的礦業專家提出設想,控制煤層在地下燃燒,製成煤氣引到地面。使得採煤業導致的死傷降為零。當然,這個技術必須要有大規模實驗。而第一次實驗是失敗的。它幾乎燒毀了整整一座城市……
推薦理由:
劉慈欣和王晉康、柳文揚、何宏偉等一樣,是深受廣大科幻迷喜愛的科幻作家,但同樣也是過純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難以引起非科幻迷的興趣。《地火》是罕見的例外。這幾乎是他最接近&ldo;現實主義&rdo;風格的科幻小說:煤礦事故、下崗工人、老工業區改造,等等。作者工作單位是一家電廠,是採煤業的&ldo;下家&rdo;。所以,他對煤礦的描寫可觸可及,生動形象。尤其是對&ldo;地火&rdo;(煤層自燃火)的描寫,不僅真實,具體,而且有很多視覺元素可以挖掘。以筆者所見,似乎還沒有涉及&ldo;地火&rdo;這個題材的科幻電影。另外,雖然情節本身是悲劇,是災難,但結尾又是光明的。因此在政策上也可以接受。
八、王晉康《生死之約》
故事大綱:
一個基因專家改造了自己的基因,使自己擁有極長的壽命。但他擔心這項技術為奸人所用,從不外傳。由於他整整一個多世紀都保持青春,所以必須每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