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何鴻沒有做買辦,他走的是另一條路。儘管這條路充滿艱辛,他畢竟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何氏後代中最富有、最有名望的一個。
我們假設何鴻的家庭沒有遭遇災禍,何鴻如願以償做上買辦,他很可能是一個平庸的商人。在20世紀40年代,由於懂得英語的華人華商日益增多,買辦惟我獨尊漸成街坊笑話。40年代末滙豐銀行率先打破行規,直接向華商貸款,這一重大改革引起各洋行紛紛效仿,從而迫使買辦退出歷史舞臺。
香港的幾大買辦世家風光不再。1956年何東以94歲高壽逝世,標誌著香港最大的買辦世家的終結。
舊時富貴人家,多一妻數妾,家族枝葉繁茂。到20世紀中葉,何氏家族的謫系旁系有數百人之多,分散在香港和世界各地。除了何東之子何世禮做上國民黨上將之外,未聞有誰在政界商界有大成就。何氏後代採取吃租與拍賣祖業極為保守的理財方式,而沒有積極進取創造財富。後代繁衍越多,財富越被稀釋。
物換星移、時過境遷,何氏後代越來越為人們所遺忘。
這個時候,一顆新星從港澳上空冉冉升起,並且越來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他就是何氏家族的旁系何鴻。20世紀中葉之前,何東是香港華商第一人;那麼,20世紀後期,何鴻是澳門華商第一人。
何鴻出人頭地,並沒有受益祖輩父輩的什麼恩澤,他靠的是個人奮鬥。而激發他個人奮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家道中落、世態炎涼。
炒股失敗,家遭劫難
1934年的一天,13歲的何鴻躺在金銀窩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昨天還擁有的一切蕩然無存了!
父親投資股票破產,負債纍纍。住宅抵押了,別墅易主了,傢俬拍賣了,奴僕遣散了,家裡的所有資產變賣掉還不夠抵債。
股市本身就是一個投機市場,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朝破產。那個時代,股市基本上是洋人的市場,上市公司全是英資,公司大股東全都是英商,只是投資者的成分較為複雜,除了英國人,華人中最活躍的是買辦。
位於中區雪廠街的股票交易所交易用語是英語,所提供股票行情、公司財務報告等也一律是英語。因此,買辦是香港華人中第一批投資者,他們同時又是華人的投資顧問或股票經紀。何家兄弟除了服務於任職的洋行外,自己也炒賣股票、兼做投資顧問。
那個時代,大股東和大證券商要炒作股票,不像現在這樣僱用御用股評家在媒體炒作,往往是透過經紀和買辦,這些人交際甚廣,而香港地方小、人口不足百萬,股市行情一傳十,十傳百地很快就會傳遍香港。
怡和洋行是當時的首席洋行。洋行創始人就是19世紀大鴉片商查頓和馬地臣,鴉片商們因為他們的瘋狂行徑從而觸發了中英間的鴉片戰爭。到20世紀初,怡和洋行逐漸淡出鴉片貿易,轉向民生事業,但是,靠投機生意和投機手段發財的傳統卻一直延續了下來。
何鴻的叔叔何世亮是怡和洋行買辦,負責處理怡和與華商間的業務。何世亮與怡和洋行的大班交往「密切」,能夠隨意進出大班的辦公室。一天,何世亮走進大班辦公室,大班不在,發現地上有一封散落的信。何世亮信手拾起來,隨眼瞄了一下,原來是關於怡和股票的內幕資料。
何世亮心中大喜:「此時購進怡和股票,可是要發大財呀!」他看完資料把它放好,不動聲色走出大班辦公室,心想絕不能洩露「天機」,要發財,只能讓我們何家兄弟一起發!
據稱,怡和大班手中持有大量怡和股票,他知道股市行情對他不利,正愁難以脫手。低價丟擲,絕不是他的初衷;要賣出好價錢,只有誘惑傻瓜上當。精於炒作的怡和大班,是利用何世亮散佈「內幕訊息」誘人上鉤,還是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