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濟水之戰2(第1/2 頁)
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唯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 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並稱“四瀆”,而此刻,公孫瓚、孫策、劉備的聯軍便與袁紹相遇於此。 袁紹列寨於河東,聯軍則是列寨於河西。 聯軍大營 公孫瓚、孫策、劉備圍坐在一起。 “未曾想,袁紹的反應速度如此之快,竟然陳兵在對岸,恐不好相與啊!如今情況,不知二位有何良策?” 公孫瓚看著地圖感嘆,原本想著趁袁紹初得北海根基不穩,速戰速決,卻不想袁紹竟直接率軍將聯軍攔在了濟水。 “策乃是後輩,不若二位將軍皆是能征善戰之人,一切皆從兩位將軍意見即可。” 孫策自知不善謀略,本著能少說話就少說話的原則,反正無論公孫瓚與劉備如何安排,自己先答應著,回去再問計郭嘉就是了。 “玄德,你如何看?” 公孫瓚見孫策年少,也不將其放在心上。如今沒有意見最好,省得年輕氣盛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來,還鬧得三家不愉快。 劉備低頭沉思,良久,忽而眼睛一亮。 “師兄,袁紹今日才到,如今營寨還未搭建完成,不如我們趁其立足未穩,直接強行渡河,待過河之後順勢掩殺,將其逼退,如何?” “不妥,濟水雖然不寬,但也與渤海相連,水深且急,若強行渡河,一旦袁軍半渡而擊,我軍將損失慘重。” 公孫瓚搖了搖頭,自己的這個師弟也算是名師之後,而且自黃巾之亂開始帶兵打仗多年,怎會犯如此低階錯誤? 劉備見自己的建議被公孫瓚給否決了,也不在意,繼續沉思。 “那,不如我們趁夜色分兵兩路,師兄自帶一路人馬向北,繞過樂安,我與伯符向南,由歷城,走章丘,先攻齊國。待袁紹反應過來,我們已經在其身後,如此若何?” 劉備苦思冥想,再次建議。 “不妥,我們三方加起來也才5萬人馬,探馬來報,袁紹軍有8萬,如若我們分兵,怕會被其一一擊破。而且,糧草也難以供應的上!” 公孫瓚還是搖了搖頭。 “不知師兄有何高見?” 劉備一臉希冀的看著公孫瓚。 公孫瓚低頭沉思半晌,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罷了,兩位先回去吧,明日先派人給袁紹下一封戰書,再做計較。” 公孫瓚此時也是愁的不行,以前與烏桓作戰,大多都是在平原之上,以白馬義從的戰鬥力,哪需要考慮這麼多的問題,只需要自己帶頭衝鋒就可以了。 如今到了內地,只是一條河,便讓自己愁眉不展,還是缺少軍師啊! “既如此,那備便不打擾師兄了!” 劉備向公孫瓚行了一禮,而後退出營帳。 孫策也抱了一拳。 …… “伯符,不知稍後是否有時間,來我帳中一敘?” 出了公孫瓚的營帳之後,劉備見孫策少年英氣,心中十分喜愛,便想著看是否能夠將孫策招於自己麾下。 尤其是孫策帶著的那2萬多人馬,更是讓自己眼饞不已,如若能夠盡歸己用,便有了匡扶漢室的資本。 孫策本想趕回營帳與郭嘉商討接下來該如何行事,見劉備盛情相邀,自己也不好意思拒絕,便答應了下來。 “伯符,我與烏程侯也算是故交,亦對烏程侯欽佩不已。可惜,當日虎牢關時,備人微言輕,且無精兵良將,這才未能夠助烏程侯一臂之力。每念及此,備內心便如刀割。 回到平原之後,備也常派人去尋找伯符的下落,一直杳無音信,沒想到今日竟能夠與伯符一起並肩作戰,真乃人生幸事。能夠見故人之子如此少年英雄,備甚感欣慰!” 劉備拉著孫策的手,一邊走,一邊感慨。 “承蒙使君牽念。策也曾聽冀州牧對使君多有稱讚,今日得見,確實與冀州牧之言無二致。” 孫策不著痕跡的將手抽出。果然與臨行前韓馥與自己所說的一樣,這劉備見到自己之後便會有親近之意。 “冀州牧?” 劉備不可思議的看著孫策。 不怪劉備詫異,一直以來,公孫瓚都未曾向自己透露半句關於韓馥之事。劉備還以為此次攻取青州,就只是公孫瓚、孫策和自己三家之事,卻不想蹦出來了一個冀州牧。 果然是自己的好師兄啊,如此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