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常敗”將軍戰功偉———
歷史上,曹操以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而著稱。可是,面對夏侯惇,曹操似乎沒體現出應有的風格。這到底是為什麼?其實,對待夏侯惇,曹操真正體現了自己的“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夏侯惇忠誠,可以信;夏侯惇善戰,可以任。不以成敗論英雄,戰爭一盤棋,不能計較一子之得失。有時需要捨車保帥,那麼這個被舍的車,功勞大焉。很多時候,夏侯惇就是這個車。
我們看看前面所寫的夏侯惇的五大糗事:
1.關於做“肉票”。中呂布詐降計,被挾持做人質,從側面說明了夏侯惇為人坦誠,不諳詭計。夏侯惇一貫是忠於曹操的,但是有一次他卻“背叛”了曹操。他和三國時期著名的義士田疇交情甚厚,當時曹操一直想把田疇收歸己用,但是田疇誓死不從。後來讓夏侯惇去勸田疇,臨行前曹操告訴夏侯惇說:你去了以後要動之以情,不要說是我的意思。夏侯惇這哥們卻不會欺騙朋友,一見到田疇就說:田先生,我家主公真心請您,您就不能考慮考慮嗎?性格決定命運,夏侯惇中詐降計,側面反映了他敦厚的一面,這也正是曹操重用他的一個重要原因。
2.關於失濮陽。194年,夏侯惇失濮陽,那是因為曹操東征陶謙,重兵帶走,只留給了夏侯惇少量軍隊,而呂布是舉兗州之兵,猛虎難敵群狼啊。何況,夏侯惇是為保護鄄城曹操家眷而主動放棄濮陽的。夏侯惇失了濮陽,卻保了鄄城。至於跟隨曹操參加奪回濮陽的大戰無功而返,那是因為天災、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現象。這種情況下,除非奧特曼和孫悟空,換了別人,誰也得撤兵。至於被射傷而從此殘疾的左眼,更是榮譽的勳章,那是他身先士卒的見證。
3.關於敗給高順。劉備受呂布攻打,求助曹操。曹操派夏侯惇前去,結果敗給高順。曹操救劉備,能山上滾石頭———實打實嗎?估計曹操沒有給夏侯惇多少人馬,只是派夏侯惇去當差。夏侯惇和曹操心有靈犀,當時很可能只是象徵性地放了幾下空箭,然後就說敗退了。當然,也許夏侯惇真心想打贏高順,但是高順的陷陣營有幾個人能確保打得過呢?敗給三國知名特種部隊高順陷陣營,不算丟人。
4.關於博望坡中伏。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以為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其實這是哪兒跟哪兒呀!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建安七年,是劉備的傑作,而諸葛亮出山在建安十二年。另外,劉備並非火攻夏侯惇,而是自燒營屯,假裝敗逃,以引誘曹兵追趕中計。當時,夏侯惇雖然失敗,但是有李典救援,劉備很快就撤退了,所以,最終還是曹軍勝利。曹兵損失並不大,沒有像《三國演義》寫的那樣“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當時夏侯惇不聽李典的勸告,率軍追趕劉備,結果中計失利。其實,那時情報工作都不怎麼受重視,夏侯惇也沒在劉備那裡安排人潛伏,情況掌握不了,一看劉備退兵,他就不顧危險而去追趕,這也是求戰心切。夏侯惇和曹操從無到有,共同奠基了魏國基業,必須具備海盜性格和探險家氣魄才能開啟局面。遺憾的是,在風烈之外,夏侯惇缺少謀略。
戰爭是一盤棋,一步得失是常事。曹操早期的戰鬥,夏侯惇作用很大,雖有敗仗,但是他作為一顆棋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種地的功勞可不小———
夏侯惇更大的功勞,不在戰場在農田。
張邈叛曹,偌大的兗州,只有鄄城、東阿、範縣三座小城還在曹操名下。曹操大軍匆忙回到兗州,駐紮在鄄城,人要吃糧,馬要喂草,消耗很大。單憑鄄城、東阿、範縣三個小地方,又怎能滿足供應?禍不單行,這時鬧蝗災,又逢大旱,地裡顆粒無收,發生饑荒。這一年,一斛穀子賣到五十萬錢還要多。按照漢光武帝時一兩銀子制錢一千二百算,五十萬錢約相當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