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將,曾率領過泰山寇攻打曹操。一個是老朋友,一個是老領導,昌豨這一次能不降嗎?派臧霸和于禁去,曹操很明顯是要他倆勸降昌豨,並且是讓昌豨看看:別鬧騰了,跟著我好好幹,虧待不了你,你的老朋友和老領導在我這裡混得都不差呢!
于禁此行,先勸降昌豨,先禮後兵,是一個對主子和朋友都能說得過去的做法。如果勸降成功,對主子是兵不血刃地完成任務,對朋友那就避免了兵戎相見。這是一個曹操高興、昌豨樂意的結局。如果勸降不成,到時再打也不遲,最起碼于禁能和朋友交代:我仁至義盡,是你逼我下手的。可是,于禁急於告訴曹操:主子啊,我對你太忠誠了,我為了你,可以捨棄一切,他昌豨算個什麼啥!所以,于禁就“急進攻豨”。見過討好領導的,沒見過為了討好領導而對朋友如此冷血的。于禁“急進攻豨”,心裡全無朋友,昌豨卻還傻乎乎地相信友誼地久天長,就在於禁面前放下武器:“哥們兒,我降了!”
于禁眼裡沒有朋友,昌豨投降卻是奔著他這個朋友才投降的。其實,昌豨擁有數萬軍隊,不是那麼容易打,也不是那麼隨便降的。第一次反叛,曹操派去了劉岱、王忠平叛,打不敗昌豨,曹操親自出馬才制服了他。第二次,夏侯淵和張遼一直打了三個月還沒結果,軍糧耗盡,夏侯淵準備無功而返,張遼隻身上三公山,在昌豨家住了下來,賴著不走,討好昌豨的家人,才說服昌豨投降。第三次,先是于禁自己一個人打,打不下來,後來夏侯淵去,昌豨耗不過曹操的車輪戰,只好投降。這三次,都可以看出昌豨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可是,第四次,于禁卻沒花多少力氣,昌豨就投降了。
昌豨這一次怎麼這麼容易就降了?《三國志·于禁傳》上寫得明白:“豨與禁有舊,詣禁降”,很明顯,也許是于禁最後時刻說服了昌豨投降,也許昌豨以為投降於禁,于禁能善待自己,能為自己在曹操面前說好話。
昌豨投降後,身邊將領都說應該把昌豨交給曹操發配。諸將的建議很符合程式,他們被派來平暴,現在恐怖分子自首,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當”就是應當,把昌豨押解到許昌,才是合理的做法。畢竟,軍隊只負責攻佔,不負責懲戒。特警部隊在犯罪分子自首後,再開槍將其擊斃,是要受處理的。大家都在考慮路上是否給昌豨戴枷鎖,因為他是主將於禁的朋友,這點面子怎麼也得給吧。昌豨的好朋友于禁開口了:“大家不知道主公有個法令嗎?被圍後再投降的,一概不能赦免。奉法行令,這是我侍奉主公的原則。昌豨雖然是我的舊友不假,可是,我能為了他而喪失自己的原則嗎?”此言一出,舉座皆驚。很快,所有的人都明白了于禁的真實想法,內心都開始鄙視於禁。
有人想:主公那個命令只是用來唬人的,也就是你藉此來殺自己的朋友。有人想:要是真的圍而不降,主公在昌豨第一次投降就該殺了他,還輪得到你獻殷勤!事後,就連曹操也認為昌豨不該殺。曹操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嘆息說:“昌豨不找我投降,卻去找于禁投降,結果被殺,這難道不是命嗎?”曹操也只是用“命”來讓昌豨死,在他看來,那個“圍而後降”的法令,只是一條“抗拒從嚴”似的標語,沒想到于禁當真了。
讓人感到更加心寒的是,于禁竟然親自監斬昌豨。從此,昌豨只能做成鬼,造閻王爺的反了,于禁終於替曹操吞下了昌豨這顆老鼠屎。于禁一出手,震懾了所有降將,曹操又沒得罪人。于禁用朋友的鮮血,來書寫對曹操的忠誠。從此,曹操更加重視於禁了。
奸雄如曹操,也忽略了一點:一個漠視情義的冷血動物,是不可信的。他今天能對不起昌豨,明天就可能對不起曹操。所以,樊城之役,于禁把曹操對他的希望與信任扔到了水裡,投降關羽,只是親斬昌豨的一次翻版而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